当前位置:首页  支部生活

支部生活

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农学院耕作与农业生态党小组在行动
发布人:组织部  发布时间:2017-12-30   浏览次数:188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农学院耕作与农业生态党小组以行动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他们深入各地进行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指导青年教师挂职参与当地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整个12月份,农学院耕作与农业生态党小组全体党员一直奔波在山东省各相关县市乡镇的田间地头和农业企业,助力农业供给测结构调整。

      老党员李增嘉教授,退而不休,全力投入耕作与生态相关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他率领党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新型农民培训的工作中,2017年参与各类培训20余次,累计培训农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次,使农业从业者的现代农业理念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12月初,他带领小组成员到龙口开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培训。

李增嘉教授在龙口现场培训农民技术人员


      宁堂原教授积极指导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绿色开发项目,在黄河岛建设高标准试验田15亩,开展生态高效共生模式研究,从抗盐品种筛选,高效粮经饲林灌草共生模式、盐碱地生态牧场、时空分离型盐碱地开发等构建盐碱地高效共生体系,实现盐碱地生态高效利用。最近一个多月,他多次赴龙口、东营、无棣等地,下农村、走基层,到一线指导农业节水技术和粮饲高效种植模式等,取得显著效果。

宁堂原教授指导盐碱地生态绿色技术研发

现场无人机调查

宁堂原教授和李增嘉教授指导龙口市小麦生产


      韩惠芳副教授则是围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持了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黄淮海农作区新型菜田农作制模式构建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12月16日项目通过了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明确了填闲作物种植及石灰氮与秸秆还田对连作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及机理,建立了“菜粮菜新型农作制模式”和“石灰氮+秸秆还田协同模式”。目前,依托项目技术,课题组已在莱阳等地累计示范推广56万亩,年增产35956万公斤,节支70052万元;缓解了菜田连作障碍,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

“黄淮海农作区新型菜田农作制模式构建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专家验收现场


      青年党员韩坤博士今年7月赴临邑县德平镇挂职副镇长,半年多来,他结合挂职期间分管的工作,指导富民农场开展种植结构优化和高效模式的示范推广等工作,为当地农民致富和农业高效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韩坤博士在德州市德平镇挂职并指导小麦种植


      青年教师李耕博士现挂职龙口市农业局副局长,党小组多次赴龙口,指导和协助他积极参与当地开展农业结构调查与优化调整;主动对接“格润富德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龙口市四农康硒农业种植合作社”等规模化农业经营机构,定期开展农牧结合、节水农业和高效种植等技术指导工作。

在龙口挂职的李耕博士(右一)参加现场技术指导


      农学院耕作与农业生态党小组通过对接农业生产需求、指导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他们扎根农业一线,服务“三农”发展,着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做一名“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科研工作者。

      党委书记盖会全说,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振兴,加快振兴农村产业,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作为农业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培养和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